《赣南师大报》
出版时间:2017-12-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面问题 立行立改 推动评估整改落到实处


作者:囗禾木

今年以来,全校上下紧紧围绕迎评促建中心工作,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以顺利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为标志,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最大限度释放审核评估对学校事业发展的红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就是直面问题,立行立改,开启审核评估整改落实新征程。

之所以讲顺利接受现场考察只是取得了审核评估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审核评估的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强调评估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来讲,用好"评估"利器,在"建设"上下功夫、在质量上见成效,是决定审核评估是否能取得理想结果的"关键一招"。其二,专家组现场考察只是审核评估的一个环节,反馈会后,专家组将形成审核评估报告,经教育部评估中心确认后再正式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进行全面整改。因此,学校迎评促建工作还没有到吹"集结号"的时刻,我们还没有"歇歇脚""喘口气"的资格和理由,必须"不待扬鞭自奋蹄",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消化吸收专家组的反馈意见,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整改要求,立即投身审核评估整改落实的新征程,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进位赶超,并以此来检验审核评估的最终成效。

反馈会上,专家组对学校的办学育人工作作出了客观、全面、中肯的评价,认为学校是一所"特色鲜明、前景良好的区域性优秀师范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以评促建、以评促强的典范"。能够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和表扬,这当然值得我们每一名赣师大人自豪,这是对我们数十年来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褒扬,凝结着我们教书育人的初心,彰显了我们爱校荣校的担当。全体赣师大人都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和荣誉,坚定信心,增强定力,更加奋发有为。

在倍感自信自豪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头脑清醒,不为"亮点"遮望眼。相比成绩和荣誉,更值我们得注意和警醒的是学校在迎评促建过程及现场考察环节暴露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以及专家组通过全面系统、扎实细致的"把脉会诊",对学校提出的一系列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问题和不足、意见和建议,涉及教学资源配置、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等方方面面,事关每一个学院、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每一名师生。全校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将之视作一面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照一照我们的初心,照一照我们的工作,照一照我们的精神状态,鞭策自己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更是前进的起点。因此,教育教学乃至学校其他方面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发现问题、不愿正视问题、不敢解决问题。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始终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拿三次评估来说,不论是合格评估、水平评估还是审核评估,没有哪一次评估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达成既定目标。每次评估,我们都付出了艰巨的努力,通过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既解决了迎评促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为学校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凝聚了力量、创造了条件、开创了局面。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每一场关键战役,都能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才一次又一次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取得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现在,通过审核评估,专家组已经为我们指明了"病灶"所在,开出了治病"良方",能不能用好"药方",消除"病根",强身健体,考验着我们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和执行能力。我们要切实增强做好本科教学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特别是要结合岗位实际,主动对标整改,下决心,出实招,"刮骨疗毒","对症下药"。同时,对一些难以立竿见影的整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保持定力,着眼长远,立足根本,夯实基础,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持续发力,积小胜为大胜。任何视而不见、浅尝辄止甚至回避躲闪的"鸵鸟态度",都是在拖学校内涵发展、进位赶超的"后腿",不仅对当前推动评估整改工作无益,反而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错过解决问题、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最终贻误发展,千万要不得。

使命呼唤担当,实干成就梦想。我们这一代赣师大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实现博士授予权的突破,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必须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和进位赶超的奋斗姿态,以"第一等"的要求全面落实审核评估整改任务,努力以审核评估的"奋进之笔"书写学校改革发展新篇章。


赣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3508次访问,全刊已有5935404次访问